如何选择鱼刺少的鱼
鱼类可以为我们提供优质蛋白质、高不饱和脂肪酸等多种营养成分,是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而人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常常困扰于鱼体内的鱼刺,尤其是肌肉中细密的肌间刺。
图 鱼类肌间刺的类型
肌间刺实际上是鱼类的肌间骨,通常细且尖锐,并深藏于肌肉中,肉眼难以察觉。如果买到肌间刺多的鱼,在食用时,需小心挑刺,否则即有卡喉咙的风险。所以大部分人更喜欢购买肉多刺少的鱼,以安心大快朵颐。
在市场上,快速准确地选择少刺鱼类是一门学问,其中可涉及到生物进化、鱼类的习性、食性等生物学原理,下面就为大家具体介绍:
一、依据生物进化理论,选择高等硬骨鱼类
众所周知,生物在自然界中总是不断进化演变的,硬骨鱼类在自然界存在已有上亿年,经历了从低等到高等演变的过程。生物学上一般以鲈形目鱼类为界,将硬骨鱼类分为低等和高等两类:鲈形目以前的鲟形目、鲱形目、鲤形目等鱼类在属于低等硬骨鱼类;而鲈形目及其以后的鲽形目、鲀形目等鱼类则属高等硬骨鱼类。这两类鱼不论是外部形态还是内部结构都存在着较大差异。以骨骼为例,对于脊椎动物而言,其进化的总趋势是:动物等级越高,体内的骨骼数目越少,体积越大。例如白鲢的头颅中包含的头骨数量高达159块,而哺乳动物如人类的头颅中仅存23块头骨。
对于硬骨鱼类,这种骨骼的进化主要体现在肌间骨层面。低等硬骨鱼类如鲤鱼,其体内的肌间骨数量高达93-104根,草鱼的肌间骨也高达60对。而当进化到高等硬骨鱼类如鲈鱼时,其中的细小肌间骨已基本退化消失,仅保留头骨、脊柱和少量肋骨,大大方便了食用。因此要想鱼刺少,购买时应首选高等级鱼类。
二、依据生活环境,选择海水鱼类
鱼依据其生活的水域环境,大体可将其分为淡水鱼类和海水鱼类两大类。淡水鱼类主要生活于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等内陆水域,适应低渗透压环境;海水鱼类则广泛分布于海洋中,适应高渗透压的水环境。在肌间骨方面,多数海水鱼类体内的肌间骨相对于淡水鱼类明显减少,甚至完全消失,这主要有如下原因:
1、在等级方面,海水鱼类的进化等级比较高,多为鲈形目及其之后的高等鱼类,如海鲈鱼、鲆鲽类;而淡水鱼类则以低等的鲤形目鱼类为主。
2、在水环境方面,海水鱼类多生活于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深水中,承受的水压大,因此需要有大而粗的骨骼来承受强大的压力,细小的肌间骨则逐渐被淘汰而消失;而淡水鱼类多生活在压力较小的浅水处,故骨骼较为细小,肌间骨占据了主导地位。
3、在运动方面,尾鳍为鱼类的主要运动器官,具有推进鱼体运动和转向的作用,肌间骨在尾部肌肉中可起辅助作用,传导机械能量,从而带动尾鳍的运动,因此,对于多数体侧肌肉较为松散的淡水鱼类,体内需要有大量的肌间骨来支持鱼体和尾部肌肉,以此保证其在水中的顺畅游动。然而海水鱼类由于其特殊的生活环境,多数为远洋洄游性鱼类,如金枪鱼,它们常年活跃于各大海区,活动范围广,适应持久性运动。长时间的运动使它们的体侧肌肉紧实,已足以维持运动、支撑鱼体,不再需要肌间骨来辅助。久而久之,这些鱼类的肌间骨就逐渐退化消失。
三、依据食性,选择凶猛的肉食性鱼类
鱼类依据其食性,又可分为草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其中草食性鱼类通常以水中的浮游植物、周丛生物和水生维管束植物为食;肉食性鱼类通常以水中的浮游动物、贝类等底栖动物和小型鱼类、虾类等游泳动物为食;杂食性鱼类则食性广泛,其食物通常以植物性或动物性饵料为主。在体内肌间骨数量方面,一般肉食性鱼类特别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肌间骨最少。主要有如下原因:
1、肉食性鱼类例如乌鳢、河豚、鲶鱼等,它们要常常通过快速游泳,来捕食水中的其他动物,故它们的肌肉往往强劲且结实,能够为捕猎提供短时爆发力,而用来支持鱼体的肌间骨则逐渐退化并消失。
2、相比于草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的食物多富含蛋白质,这大大促进了躯干部肌肉的发育,因此食肉的凶猛鱼类大多肉质鲜美有弹性,鱼刺稀少,是食用的极佳选择。
3、在避敌方面,草食性鱼类大多性情温和,易受到攻击,需要进化出一套机制来自我防护,肌间骨就是防卫的一大方面。草食性鱼类通过体内大量细密的肌间骨来告诉敌害动物:它们刺多,不好吃,从而使天敌转移目标。相反,对于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其在食物链中已占据较高等的位置,天敌少,故不再需要肌间骨来保护自己。
以上就是选择刺少鱼类的主要方法,文中所举的例子,仅归纳了大多数情况。而在广阔的自然界中,仍不乏特例的出现,需要我们不断发现、不断总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