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和环境对鱼体色的影响
深知养殖从业不易,共谋水产行业繁荣。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用养殖人的语境,让你在短时间内享用一份精品!
一、营养素对鱼类体色的影响
饲料中营养素对鱼类体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鱼体色素细胞或色素体起作用的。
丁小峰等人分别在日粮中添加金黄素0.5%、加丽素红0.4%、金菊黄0.5%和玉米蛋白粉6%,观察上述色素源对黄颡鱼体色影响。
黄颡鱼(黄辣丁)
结果显示:
金菊黄0.5%和金黄素0.5%组黄颡鱼体色有显著改善(P<0.05),呈金黄色光泽,鱼体背部为黑褐色和灰褐色,腹部呈深黄色,色斑明显。
加丽素红0.4%组鱼体背部为灰褐色,腹部呈微黄色,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试验第15和56天:
金菊黄0.5%组黄颡鱼背部皮肤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较对照组提高45.15%(P<0.05)和125.92%(P<0.05)。
金黄素0.5%组则分别提高113.72%(P<0.05)和216.49%(P<0.05),而玉米蛋白粉6%组则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在试验第15和56天:
对照组黄颡鱼腹部皮肤中叶黄素含量分别较金黄素0.5%组降低46.10%(P<0.05)和84.66%(P<0.05)。
在试验第56天时:
玉米蛋白粉6%组黄颡鱼血清中叶黄素含量较对照组提高366.67%(P<0.05)。王鲁波等在黄颡鱼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天然叶黄素0%、0.15%、0.30%、0.60%、8.00%。
结果表明,天然叶黄素24.2~1700mg·kg-1显著提高了初始体质量21g的黄颡鱼生长性能,天然叶黄素作为黄颡鱼皮肤着色剂的最适剂量为76.25mg·kg-1。
(锦鲤)
崔培等人在日粮中添加虾青素130mg·kg-1,研究不同日粮脂肪水平(5.60%、7.93%、9.95%、11.93%和14.20%)对锦鲤体色影响。
结果显示:
脂肪水平为11.93%时,L*(亮度)值最高,脂肪水平为5.60%时,a*(红度)值最低。
随着日粮脂肪水平的提高,锦鲤皮肤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呈现先升高再下降的规律,在脂肪水平为9.95%时,锦鲤皮肤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为142.90mg·kg-1,并显著高于其他各试验组(P<0.05)。
此外,5.60%脂肪水平组锦鲤血清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较9.95%和11.93%脂肪水平组降低57.48%(P<0.05)和43.65%(P<0.05)。
(黄颡鱼)
袁立强等人报道,适宜脂肪水平(7.02%)能提高黄颡鱼对叶黄素利用率,并且着色好的黄颡鱼体色至少能保持7周不褪色。
傅美兰研究显示,在日粮中添加维生素E268mg·kg-1能改善黄颡鱼体色。
薛继鹏报道,三聚氰胺在日粮中添加剂量达到0.5%和1%时,黄颡鱼背部皮肤的黑色消失,并且显著降低了黑色素含量(P<0.05)。
(革胡子鲶)
唐精等研究表明,胡子鲶背部皮肤中类胡萝卜素含量随日粮中Fe、Cu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随Mn和Zn添加水平的提高而降低;腹部皮肤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则随Zn、Fe、Cu和Mn添加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二、环境对鱼类体色的影响
水体环境的变化不仅影响到鱼的生长速度,而且还跟鱼的体色变化息息相关。
(斑鳜)
斑鳜能够根据所处环境中光线的强弱进行体色变化的调节,当光照强度增强时,斑鳜的黑色加深,当光照强度变弱时,斑鳜的黑色逐渐消褪,呈现黄色,在黑暗环境中,斑鳜的黄色、黑色会消失。
(虹鳟)
No等人报道,水温对虾青素在虹鳟体内的沉积无显著性影响(P>0.05),但影响类胡萝卜素的沉积。
Gouveia等人在金鱼日粮中添加虾青素和小球藻,观察其对金鱼体色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水温在26~30℃时着色效果比22~24℃时着色效果好。
(罗非鱼)
Vander等人研究显示,水域环境的背景色也影响鱼的体色,在背景色为黑色的条件下,罗非鱼的体色变暗淡;在白色和灰色的背景色条件下,则体色发亮。
近年来,随着鱼类养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的提高,鱼类体色出现异常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影响鱼类体色因素主要涉及遗传因素、神经内分泌系统、饲料中的营养素以及养殖环境等因素,通过对影响鱼类体色变化因素的研究,为人工调控鱼类体色提供理论基础。
水产实践人士,共谋渔业繁荣!敬请关注我的头条号@渔人刘文俊,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小鱼壮壮水产养殖服务网和小鱼壮壮水产养殖服务网公众号,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水产养殖##渔业##养鱼##鱼##喂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