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运营:大连集群智慧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水产云—物联网智慧养殖云平台
传感器技术网—水产养殖传感器精选
小鱼壮壮水产养殖服务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水产科普 > 水产百科 正文
集群智慧云企服

中国海洋渔业资源

来源: 编辑: 时间:2022-10-15
中国海洋渔业资源
专利申请首选集群智慧云企服,全网冰点价,代写全部资料,零操心拿专利证书。微信:543646

中国海疆辽阔,纵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由于是未受世界主要暖流、寒流通过的水域,也缺乏强劲的上升流区,因而形成了中国海洋渔业资源的一定独立性和局限性。与世界主要渔场相比,海洋生物种类虽多,但生物量不很丰富。

特点

中国海域渔业资源的特点是:

①在资源种类中缺乏世界性的广布种及高生物量鱼种。中国海域中的单鱼种产量,在历史上最高年渔获量超过50万吨的仅带鱼一种;曾经达到10万~30万吨的鱼种有大黄鱼小黄鱼太平洋鲱、日本鲭、蓝圆鲹、绿鳍马面鲀、黄鳍马面鲀和枪乌贼等,亦不足10种。其他多数种类的年渔获量一般只有几万吨或几千吨。与世界海洋渔业相比,中国海域资源的数量属中等偏低水平。

②生物种类组成复杂多样。中国海域地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个气候带,相应有冷温、暖温和暖水性多种生物种类。但生物量则以暖温性种为多,占总渔获量的2/3;冷温性种类的数量波动较大,数量最多时,可占黄海、渤海区总渔获量的25%,通常只占7%~8%左右;暖水性种占主导地位的主要是绿鳍马面鲀、蛇鲻、短尾大眼鲷、竹筴鱼、舵鲣、水珍鱼等。

③渔业资源数量的区域性差异十分明显。随着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由北向南所处纬度的降低,渔业资源的种数依次递增,而资源的密度则依次递减。

④中国海区的陆架极为宽阔,是世界上最宽的大陆架海区之一,各海区平均深度较小;沿岸有众多江河径流入海,带入了大量营养物质,为海洋渔业资源的生长、育肥和繁殖提供了优越的场所;为发展人工增殖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

开发现状

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可分为底层及近底层鱼类中上层鱼类头足类甲壳类(主要为虾蟹类)以及其他类群(见表)。

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各类群渔获量*

底层、近底层鱼类资源

中国沿岸和近海海域中底层、近底层鱼类是最大的渔业资源类群,在海洋渔业总产量中占35%左右,几乎全是暖水性和暖温性种类,冷温性种类很少,不及1%。

1979~1983年中国底层、近底层鱼类的年平均产量约111.69万吨。其中带鱼约占42%,绿鳍马面鲀约占12.8%,大黄鱼小黄鱼分别占6.2%和3.0%,合计占64%。在对底层、近底层鱼类资源的利用中,由于没有采用配额制度来进行管理,繁保条例执行不力,以致有些鱼类的开捕年龄过小,对亲鱼的捕捞量控制不严,加上捕捞努力量增加过快,影响了资源的增长量和资源的再生产过程。若能解决上述问题,并把过剩的捕捞力量恰当地引向尚未充分利用的其他资源和其他行业方面,就有可能改变局面。

中上层鱼类资源

在中国沿岸、近海海域,中上层鱼类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从鱼种组成看,以南海中上层资源种类最多,东海次之,黄海、渤海最少。在全国海洋渔业产量中,中上层鱼类虽然仅占16.4%,但各海区都还有不同程度的潜力可供开发利用。

在历史上超过10万吨的中上层鱼类太平洋鲱、日本鲭和蓝圆鲹3种。过度利用的有太平洋鲱、鳓;充分利用的有银鲳、蓝点马鲛、日本鲭、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脂眼鲱:利用不足的有青鳞鱼、黄鲫、斑鰶、大甲鲹、红背圆鲹、舵鲣、澳洲鲭、乌鲳等,特别是黄海、渤海的鲗和东海、南海外海的金枪鱼类资源潜力较大。中国海域中上层鱼类中以暖水性种与暖温性种居多,广泛分布于黄海、东海和南海,如日本鲭、鳓、银鲳、蓝点马鲛、竹筴鱼、乌鲳、鲯鳅、黄鲫、青鳞鱼、斑鰶等;冷温性种,如太平洋鲱仅分布于黄海北部海区。

中上层鱼类中,除少数种类为肉食性,以捕食鱼类、虾类、蟹类和头足类为主外,大多数种类都以浮游生物,特别是浮游动物为主要摄食对象。前者如鲯鳅、蓝点马鲛、青干金枪鱼,东方狐鲣等,后者如日本鲭、蓝圆鲹、太平洋鲱、黄泽小沙丁鱼、脂眼鲱、竹筴鱼等。在海洋食物链中,中上层鱼类属低食性级类型,从而拥有极为雄厚的饵料基础,有利于种群繁衍和资源再生产。

甲壳类

一个较为庞大的动物类群,不仅种类繁多,而且生态类型也是多样性的。按生态和生活习性大体可分为浮游甲壳类和底栖甲壳类两大类群。前者一般个体很小,游泳能力弱,营浮游生活;后者常栖息于水域底层,一般营底栖生活。分布在中国海域的甲壳类动物中,目前已知的有蟹类600余种,虾类300余种,磷虾类42种。

中国海域甲壳类动物中,以资源量大的暖温性种类占优势,冷温性种类次之。有经济价值并构成捕捞对象者,只不过四五十种,最高年产量曾达46.6万吨,主要为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墨吉对虾、长毛对虾、短沟对虾、刀额新对虾、近缘新对虾、中型新对虾、须赤虾、粗突管鞭虾、哈氏仿对虾、葛氏长臂虾、中国毛虾、三疣梭子蟹、红星梭子蟹等。1978~1983年平均年产量为42.7万吨(包括台湾省和香港产量),其中黄渤海产量为9.8万吨,东海为25.5万吨,南海为7万余吨。在全国海洋渔业产量中,虾蟹类占13.4%。估计中国海的甲壳类资源最佳可捕量为50万吨左右。

中国海区甲壳类种类数量分布表现为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生物量表现为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增,某些单一种类尤为显著。如对虾类,南海有90余种,东海51种,黄海10种,渤海3种;梭子蟹科,南海约40种,东海约20种,黄海约4种,渤海仅1种。甲壳类的渔业种类构成各海区也有所不同:虾类在渔获物中占有一定比重的种数,在南海达30余种,东海10余种,渤海仅有3种。中国对虾鹰爪虾、中国毛虾的年产量在渤海均超过万吨。其中中国毛虾最高年产量曾超过10万吨。这三种虾在东海、南海虽然均有分布,但是产量较少,中国对虾在南海的产量仅几十吨,中国毛虾也只几十吨。此外,三疣梭子蟹在南海的年产量仅几千吨,而渤海高达2万吨。

各海区中,以黄海、渤海区对甲壳类资源的利用较充分,其产量占黄海、渤海区海洋捕捞总产量的17.4%。尤其是渤海,占30%左右。东海区利用不够充分,尚有相当的潜力。南海区目前对沿岸水深50米以内的虾、蟹类资源利用较充分,特别是对虾属和新对虾属种类的资源有利用过度的现象;但在水深50米以外的海区,有较丰富的赤虾属、鹰爪虾属和拟对虾属等中、小型虾类资源,目前利用较少。南海大陆斜坡海区的虾类资源较为丰富,主要经济种有拟须虾、长肢近对虾、绿须虾、刀额拟海虾和红虾属等深水虾类资源,均有待开发。

头足类

软体动物中经济价值较高的种类。中国近海约有90种左右,其种类分布明显地随着纬度的递减而增加,分布在渤海的有7种,黄海14种,东海29种,南海58种。

西太平洋是世界头足类渔获量最大的海域,约占世界头足类总渔获量的85%,主要由日本、朝鲜等国所捕捞。中国头足类产量较少,一般只占总渔业产量的3%~5%。捕捞对象主要是乌贼科和枪乌贼科,两者产量在头足类中占90%以上,柔鱼科、章鱼科及耳乌贼科的数量很少。已利用的头足类资源种类主要有曼氏无针乌贼、中国枪乌贼、太平洋褶柔鱼,日本枪乌贼和金乌贼等。这几种均属成熟早,生长迅速,一生中只繁殖一次的中、小型种类,其亲体均在交配、产卵后死亡,大多数的寿命只有1年。因此,其资源的基本特点是:种群组成年年更新,剩余群体等于零,补充群体即是产卵群体,补充数量增加较快,资源恢复较易,关键在于卵子的保护和幼体的存活率:幼体的存活数量又决定翌年的亲体资源量,从而直接影响翌年的渔获量。头足类资源与某些多年生、资源结构复杂,并出现衰退的经济鱼类相比,还是一种具有较大潜力、开发前景良好的海洋渔业资源。



中国海洋渔业资源



中国海洋渔业资源

专利申请首选集群智慧云企服,全网冰点价,代写全部资料,零操心拿专利证书。微信:543646
中国海洋渔业资源
集群智慧云企服专利服务
集群智慧云企服软件著作权服务
水产养殖论坛

公司地址:大连市中山区曼哈顿大厦A座2610室 运营中心:大连市沙河口区金盾路127号 研发中心:大连市西岗区大工西岗科创产业园10层 邮政编码:116029
全国客户服务热线:4006-054-001 业务合作:159-9855-7370(微信同号) / 173-0411-9111 座机 / 传真:0411-83767788 电子邮件:Djy@Jiqunzhihui.com
集群智慧®、小鱼壮壮®为我公司注册商标,相关用途中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投稿邮箱:2544906@QQ.com(投稿、侵权删除等)
版权所有:大连集群智慧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ICP备案:辽ICP备2021010330号-6

Top